Becca Chen
Becca Chen

自學生活實踐家|創業家
高中那年是關鍵的轉捩點,我,選擇休學,成為一名自學的學生,踏上一條跟多數人不同的路,如今我成為一位創業家,也多了妻子的身份,我仍持續的在生活中實踐「自學」的精神。

分類

用高速閱讀法30分鐘讀完一本書3次,一週5本!

許多人說「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生命的豐富度」,所以很多人拼了命地看書。可是為什麼書看了很多,生命卻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我曾自詡爲「愛看書的人」,甚至我習慣在看書的時候一面寫書摘但是若是要我對一本書做一個總結或是我要我分享一個在書中學到的重點,還真的是有點難為情。

於是我照著[高速閱讀法]一書中的建議,改變我的閱讀習慣,不僅加速了閱讀效率,還讓我發現了過往學生時期的錯誤讀書習慣。

所以除了想要學習閱讀技巧的朋友,這一本書也很適合學生族群閱讀!

文章目錄

打開一本書之前先設立學習目的

你都是怎麼樣決定開始看一本書的呢?

如果你跟以前的我一樣就是習慣到書店去晃晃,並且常常會因為隨意的翻閱而意外的決定開始看一本書。當然也有些時候是很有目的性地在尋找某一個領域的書籍,但卻鮮少真正的在開始閱讀前設定自己當下的「學習目的」。

高速閱讀法建議我們在翻開任何書以前先設立目標。擁有確定的「目標」我們的大腦就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且快速的搜尋書中有關的資訊,有效的提高閱讀的效益。

範例 :

目的:想學會大量輸入&輸出資訊的技巧,可以寫出更多有差異化的內容。
書名: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把知識化為收入的秘密

我自己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受用,雖然只是多了這麼一個小動作。可是卻能夠大大的減少我們停留在一些非重點的主題上。也可以更清楚的判斷哪一些才是值得畫線的重點!

兩種執行高速閱讀法的模式

書中主要提供了兩種閱讀的方法,我自己在嘗試的時候偏好模式一,因為我比較喜歡連貫性的閱讀方式。除了像是尋找獵物般的目標性閱讀,還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的閱讀速度!

技巧一、第一次閱讀書籍,使用頁面折角來做記號

我自己使用的是電子書,無法使用折書角的技巧,但作者之所以推薦用折書角的方式,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從書本的外觀快速判斷這一本書對自己的重要性。

註: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於要去折紙本書是蠻無法接受的,也可以使用一些標籤貼紙,主要是可以自己從外觀上快速辨別這本書的重要程度即可!

技巧二、第二次閱讀同一本書籍,則建議使用「藍筆」做筆記

科學家對於各種顏色對於腦的影響作出研究,證實「藍色」能幫助提升大腦的思考力與分析力的有助於我們記憶書中的內容。

若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想法加上情感並用藍筆記錄下來,知識就能轉化為大腦的「情節記憶」。一般來說,人類的記憶並不會完全消失,它會存在大腦中的某個角落,端看我們在每次提取記憶的過程是否能順利。而情感會是觸發我們記憶的開關,會幫助我們在未來提取記憶的時候更無阻礙!

技巧三、搭配「分散效果」在放輕鬆的狀態下更容易進行

書中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論點,作者表示,我們之所以會讀得「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多數人通常很少再去翻看過的書,也因為這樣的預設,我們往往會希望可以在第一次就好好的把每個書中的打小重點都消化吸收。

但我們的腦容量、記憶力都是有限制的,如果什麼都想記,最後就會變成什麼都記不住。

所以乾脆縮短閱讀時間,透過技巧去蕪存菁的將真正對於達成自己的目的有幫助的重點抓出來,然後增加閱讀的次數,就可以更容易記住重點!

特別是根據科學測驗指出,人在放鬆的狀態下更容易吸收知識與記憶,所以如果降低開始閱讀的心裡壓力,不要以一次就要看懂搞懂為目標,那我們將可以更有效率的閱讀!

所謂的「分散學習」指的是在不同的時間及地點下重新複習該書的重點。將能搭配技巧二的「情節記憶」來加深我們的記憶。

技巧四、一面閱讀,一面輸出,活用情節記憶

作者也鼓勵我們在看到一些重點的時候,可以快速的跟自身的記憶產生連結。並且立刻寫下在該重點的旁邊,這麼一來,這些重點就不是跟你毫無關係的字句,而是可以透過某種關聯性而被存入長久的記憶區當中。

技巧五、高速閱讀法並不適用所有的狀況

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適合用高速閱讀的方式來閱讀。

以30分鐘的時間設定來說,普遍200-300多頁的書本(約五大章)可以順利的完成。但若是頁數稍微再偏多一點的書本可能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高速閱讀法對於「工具類」的書籍更為適合,小說或是需要很多思考的書籍也不那麼適合。

技巧六、高速閱讀法強調的是時間限制

在執行高速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記得練習「計時」!

在我的嘗試之下發現,若是沒有時間限制,我們的大腦那個偵測「獵物(重點)」的雷打,很容易變得懶惰,又開始流連於書中的某些故事或是次要的重點。

高速閱讀法的目的是為了可以擁有「前人」思維

人的大腦非常善於模仿,當你大量且快速的將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思維邏輯中,便可以更輕易的模仿或了解作者的思考邏輯。

相同類型的書讀過兩三本以後,就會發現其實「技巧」都是大相逕庭,但分別一本書的好與壞,其實就是來自作者的思維邏輯。

像我們在學樂器時,你可能可以透過樂譜跟著奏出不同的曲風,但若是沒有理解作曲者的作曲思維,就很難在沒有樂譜的狀況下靈活的應用該技巧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可以再看每本書的時候,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快速的轉換,從為什麼這麼想、這麼做去探索作者在書中安排每一個篇章及技巧的因素,一定會比起只是單純的死記硬背書中的技巧來的更有作用力!

只有inputs沒有outputs的人無法出人頭地

每一本書都要做出action plan

作者在書中非常強調「應用」書中內容的能力。

他認為若是只是大量的輸入知識,這些知識卻沒有實際的通過大腦思考與應用,那麼基本上不論輸入的量體再大也毫無作用。那麼到底要如何練習輸出呢?

下面有一個簡易的action plan格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應用技巧一、行動的重點應在右側,因為是最顯眼的位置
action plan範例
應用技巧二、為每項行動計畫排出先後順序,並訂出明確的完成日期,方便監測執行成效。

按照行動的緊急程度,可使用目標分數1~10分來分別執行的緊急程度。

我自己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必要,若是真的可以按照行動計畫每日去執行一個新的任務,就會發現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在該領域上有顯著的進步。就像「刻意練習」中所強調的,想要精通一樣技能,重點不是在你練了幾次、花多久時間練習,而是“怎麼練”!

而這些行動計畫,就像是將一項技能或是領域的知識拆解成小部分,並且針對每個項目做重點的訓練和調整。

應用技巧三、行動>輸出>輸入!沒有行動,再多的輸入都是無用的知識

有行動的人才是贏家。 

這件事我最近有很深的體悟,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每天都巴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吸收,常覺得自己如此的充實,但是卻沒!有!成!果!

也會納悶為什麼有些人,對某個領域也許不是很專業,卻好像總是可以有很多成果?

別被吸收新知的充實感騙了!!!

要踏出第一步開始行動總是不容易,但是「實際執行」才是總體學習的關鍵!你不會因為讀比較多書就變強大,而是開始做了才能變得厲害!

從開始到真正開始行動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但其實一但你開始行動,從拙劣到有成果卻不會很久。如果我們都能縮短「從開始到實際採取行動」的時間,那麼我相信我們都會比現在更成功個非常多倍啊!

對於「直覺」的迷思

直覺對你來說是什麼呢?

在做一些決策性的討論時,我們常聽到別人說:「就是一個直覺….」、「我的直覺告訴我….」…等等,但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曾經納悶為什麼別人的直覺就那麼準,而自己的直覺卻總是出錯?

迷思一、直覺就是一種感覺!

精準的直覺絕非單純的感覺,而是大量資訊結合過去經驗的結果。

專家與素人的差異就在於經驗值與資訊庫的量體差異,專家之所以能透過「直覺」作出精準的判斷,是因為對於該領域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知識和執行經驗,以至於他們可以透過資料庫的提取來提出良好的建議。

同一領域的書籍讀了七本之後,人人都可以建立對該領域的基本知識

我們也許不可能短時間去累積對某一領域的經驗及知識,卻可以透過大量閱讀(高速閱讀)來拉近我們與專家之間的距離,並且有效的提高我們「直覺」判斷的準確度。

所以若有充足的資料庫,直覺絕非不可靠的感覺。

迷思二、靈感都是靈光乍現?

創意是想法的組合,擁有大量的靈來源,就能讓想像力無限延伸!相信這個fact對很多人來說,應該都會有種被救贖的感覺!

所以在定義自己是不是個有創意的人之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輸入足夠的資訊? 如果沒有,先試試看去找找幾本相關領域的書籍來執行高速閱讀法吧!

小時候,很常得到「你真是個有創意的人」的評價,特別是在藝術相關的領域。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我好像感覺自己對於藝術領域慢慢失去對於「創意」的優越感。

因為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常讓我大量的沈浸在各式各樣的繪本、舞台劇和藝術的生活體驗之中,所以我常會感覺自己在藝術方面有無限噴發的創意點子。但在課業越來越忙碌以後,這樣的「藝術刺激」也慢慢地減少,取而代之的死板板教科書…..難怪有句話說,體制教育會扼殺孩子的創意靈魂…

推薦閱讀:在家自學?從輟學到考上國外名校大學

迷思三、深思熟慮一定會讓選擇更正確?

「思考時間的長度」與「判斷的正確度」不成正比

我可以聯想到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學生時期考試,總是在最後一秒改掉答案。並且很悲戚的在考試結果公佈後發現自己的直覺根本就害死自己的例子。對於學生時代的我來說,「直覺」就是一種很不可靠的感覺。

看到這裡有沒有一種對小時候的自己說話的衝動:「所以針對不確定的題目就不要再更改答案了吧!」因為就算檢查再多次想再久都一樣,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並不會因為你思考的長度而影響結果。

總結

其實我相信會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你,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非常願意增進自己知識的人,我敢說你一定是個勤奮的人!但勤奮與成功也不是一定可以畫上等號的。

就像書中提到的,大量的輸入卻沒有輸出,對我們來說就只是輸入了一大堆無用的知識。沒有行動的勤奮輸入是懶惰的。

尤其是離開了校園以後,不會有人再去催逼我們做作業或寫練習題,那麼我們能不能自己做好自己的教練呢?你的職涯、事業甚至是家庭生活有可能比你想的還要更有潛力,端看我們有沒有輸出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勇氣!

現在就行動,一起變強吧!

Becca Chen | 1to10

Becca Chen | 1to10

自學生活實踐家|創業者 🇨🇦 🇹🇼 🇺🇸

自學是存在每一個人體內的超能力!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More to explorer

建立個人品牌,最大的秘訣竟然是……

行銷的最高境界是不行銷!如果你是一位個人品牌經營者,又或是你正走上這條路上。可能不禁會想問:「這真的能賺錢嗎?」,也許你努力了很久卻始終沒有看到任何成果,覺得想放棄甚至開始自我懷疑,好像不管怎麼充實自己、優化作品就是無法突破?你可能只是還不明白經營個人品牌最大的秘密….

想培養愛自學的孩子?先成為熱愛實驗的父母吧!

想要培養出熱愛自學的孩子,先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個有實驗精神的父母。成長的過程中,我讓父母操了不少心,因為我總是不走在規局裡,但是我很感謝他們願意相信我,讓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你願不願意放棄認為對子女學習的規劃,讓他們自由的去探索自己的學習模式,將很大的影響孩子的發展可能!

超速學習真的可行嗎?跟著做你也能學會任何事!

人真的有可能靠著自己規劃安排學會任何想學的事情嗎?在讀完超速學習這本書後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因為發現自己在高中自學的過程中,竟不知不覺地用上了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的技巧。學校或任何教育課程能給我們的是一套系統,但那套系統不見得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若是你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系統,那將會變成什麼樣呢?

GED考試如何預備?可以順利銜接國外大學嗎?

GED考試的證書的效力與美國高中畢業證書具備一樣的效力,目前被世界各國大專院校所認可,僅有少數地區目前仍不承認這項證書,包含台灣,所以這一篇文章是專門針對解答有意出國升學並且對GED考試有興趣的朋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